每天都在进步

73ic平台基于云端开发,每周迭代更新,你用的每天都是新的

聚焦31位文化名人守望与担当 为扬州留下厚重记忆

发布时间:2017-12-06 浏览次数: 分享网址

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(第二辑》新书内页。

文化名人现场接受赠书。

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(第二辑》新书和视频光盘

昨日,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(第二辑》正式面世,31位文化名人,有的是著作等身的作家,有的是桃李天下的教师,也有潜心技艺的大师……在他们身上,或许行业并不相同,可是唯一共同的,就是对家乡扬州的热爱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,缔造了扬州文化的全新传奇。

【文化名人寄语】

马家鼎:为后世留下文化基因

马家鼎讲述了一个故事:有一次,他在国外参加一个联谊活动,临时请他表演节目。事先没有准备的他,背诵了那首千古流传的诗篇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”。让他感到有些吃惊的是,在现场,就有很多中国人流下了眼泪。文化,一定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柔软也是最强大的基因,而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的文化工程,就是为扬州后世,留下文化基因。

马家鼎说,在自己参加访谈录的录制时,提到一代评话大师王少堂。王少堂是自己小时候的偶像,家住鱼皮巷。自己放学时,总喜欢到鱼皮巷等着王少堂。后来,在路上走时,看到一位中年男人,特地跟自己打招呼,还说王少堂不是住在鱼皮巷,而是住在三多巷。为了验证观点,这位中年男人还和一些街坊邻居,特地到三多巷中实地探寻,结果发现果真如此。当时,马家鼎就表示了歉意。“从这一点,就可以看出扬州人对文化的自重,对于文化的认真,对于问题的一追到底,是超过其他城市的。”

姚文放:“守望与担当”是重任

姚文放从教30多年,为扬州大学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。姚文放说,这部作品名为《守望与担当》,对于扬州名城建设来说,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。自己能够入选《守望与担当》,是一种激励。尽管自己已经年近古稀,但是仍在文教事业中辛勤耕耘。姚文放说,自己虽然不是扬州人,但是一直没有离开过扬州,能够体会到这份“守望与担当”的重任。

李政成:是从艺40年的最好纪录

李政成说,《守望与担当》(第一辑)的出版,展示了扬州人文情怀,读者争相追捧。如今,《守望与担当》第二辑面世,自己能够入选其中,感到非常荣幸。这是对自己和同事,对于扬剧事业默默耕耘多年的肯定,也是对国家级“非遗”项目扬剧的关心。今年,恰逢李政成从艺40周年,他说,此次访谈也是自己对于从艺生涯的回顾和反思。

李政成7岁登台,从艺以来,一直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榜样,不断磨炼自己,提高表演水准,为扬剧事业发展注入自己的力量。扬剧的发展,是扬州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,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文化是扬州的根与魂,也是扬州人的自信和底气。这部《守望与担当》的面世,就是讲述扬州故事,更好传承扬州优秀传统文化。

张泽民:扬州的故事永远写不完

张泽民说,扬州这座城市,扬州的人民,扬州的文化,让自己特别感恩。上世纪50年代,自己从江南小镇来到扬州读书,从此就留在了扬州,至今已有63年的时间。63年来,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,给予了自己最丰厚的熏陶。扬州前进的脚步,给予了自己极大的振奋。扬州发生的感人故事,给予了自己极多的素材。这些年来,写了扬州人、扬州事,可是总觉得还没有写够,扬州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,是永远都写不完写不尽的。

张泽民说,扬州的文艺工作者,有责任讲好扬州故事。扬州不缺少故事,不缺少讲故事的人。但是,在文学创作上,扬州的文艺创作,还有提升和突破的空间。《守望与担当》第二辑的面世,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,希望扬州文艺工作者,能够再接再厉,继续说好扬州故事。

【幕后采编心声】

大版面大视角体现扬州文化厚重感

扬州晚报副总编 袁益民

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已经面世了两辑,作为这项工程的参与者,感到非常荣幸。

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和扬州晚报高度重视这一报道任务,在人员配备、版面安排等方面,都做出了精心的准备。在采访之前,就要心怀对历史的敬重,对文化的敬畏,对名家的敬仰,对读者的敬意,创新思路,努力工作,讲好扬州文化名人故事。这也是锻炼采编队伍的良机,在总结第一辑得与失的基础上,悉心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,以更高的要求,更饱满的热情,投入到第二辑的采编过程中。总编室事先安排了详细的标准,讨论每一位文化名人的写作要领,以及报道的谋篇布局,了解各位文化名人的不同成就和魅力。

在采访时,不仅要采访各位名人的治学理念,更要挖掘出名人与扬州之间的关联,给读者以教益,给旁人以启发,体现扬州城市的文化魅力。文字记者、摄影记者、文字编辑、版式编辑的通力合作,做精做细案头工作。每期文化名人访谈录,都是安排重要版面,大版面大视角,体现扬州文化的厚重感。

文化名人们丰厚的学养,谦逊的风格,不舍的精神,大观的成就,都让人受益匪浅,也让这部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焕发出迷人的精神光芒,照亮着前行的道路。

三位文化名人故事令人感动

扬州广电集团文化名人访谈栏目负责人 张红军

如果把博大深厚的扬州文化,比作风景迷人的山峰。那么,两辑61位扬州文化名人的访谈,就是走进深山,登台上楼,听鸟语花香,看山高水长。记得2016年5月,完成第一批文化名人的访谈时,摄制组总结了三点:学无止境,艺海无涯;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;知行合一,春风化人。一年后,完成第二批名人的访谈,这三点感受依然存在。

两年前丁家桐为了配合拍摄,登平山堂,走运河水道,年过八旬的他,毫无怨言。访谈时,丁家桐说,扬州有二十四座桥,他想为扬州写二十四本书。这些年,还能看到丁老,每天守着老伴,守着书,看到他写了一辈子美文的手,一口一口喂饭给年老多病的妻子,这才是人间至美至真的散文。

张泽民老师,第一辑时一推再推,总是说扬州给予他的太多,而他回馈扬州的太少了。这位老师的谦虚,是如此真诚。在访谈中,张泽民说,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,指导年轻人时,他经常是不请自到。

赵昌智老师,他一直都在扬州文化的前沿,曾经总结过学习的四句话:“广积粮、高筑墙、深挖井,多拜王”,循着这样的思路,能够打开很多难题。赵昌智常说,既然要做扬州文化,必须要有所担当。

每次编辑过程

都是难得的学习

广陵书社编辑 金晶

作为一位年轻的编辑,能够参与到《守望与担当——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》系列的编辑工作中,实在是太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了。在这两辑作品中,接触到的,都是扬州大名鼎鼎的名人。尽管平时也有机会接触到,可是通过这样的访谈录,更能了解这些名家的心路历程。

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编辑,其实就是在和一位位大家进行对话。这些大家丝毫没有架子,娓娓道来,慢慢讲诉,在编辑过程中,自己逐渐了解到,什么叫做“工匠精神”,什么叫做“循循善诱”。

这些文化名人成功的要素有很多,但是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坚持。很多行业中的名家,往往都是在别人放弃时,他们选择了坚守,通过岁月的锤炼,成就了大家,而这样的坚守,对于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来说,都是值得用一生去学习的。


打印保存责任编辑:本站编辑 发表评论>>
上一篇文章: 下一篇文章: